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

把回忆走一遍2021-08-09  107

导读:一、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二、餐后血糖的正常值三、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1、餐后血糖升高要控制饮食注意每餐的质、量和烹调方法,坚持吃以主食为主的早餐,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少食多餐。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避免高热…

文章目录

一、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
二、餐后血糖的正常值
三、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

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

1、餐后血糖升高要控制饮食

注意每餐的质、量和烹调方法,坚持吃以主食为主的早餐,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少食多餐。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多食用含较多膳食纤维的食品。用餐时先来一碗含膳食纤维多的燕麦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膳食纤维可延长胃的排空和肠道运送速度,延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使进餐后血糖不会急剧上升。同时,膳食纤维食品可降低餐后血清胰岛素的水平,在同等条件下,长期进食膳食纤维食品可以减轻体重。

2、餐后血糖升高要注意监测

重视对餐后血糖的监测,在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之后,不仅需要经常性地检查空腹血糖和尿糖,更应经常监测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

3、餐后血糖升高可增加每口饭的咀嚼次数

通过不断咀嚼,人体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分泌到一定程度便会刺激大脑中的饱足中心发出吃饱了的信号,食欲就会下降。反之,如果没有很好地咀嚼,等到大脑发出饱足信号,往往已经吃过量了,不利于血糖控制。此外,粗嚼急咽会加重胃和胰腺等脏器的负担,久而久之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4、餐后血糖升高要多吃杂粮

米饭的制作技巧也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刚刚熟透又不黏糊的“整粒大米”有助于控糖,因为这样能延长胃肠道消化吸收的时间。要想避免做出“黏米饭”,有两个小窍门:一是洗米不要超过3次,否则米里的营养就会大量流失,蒸出来的米饭香味也会减少;二是先把米泡0.5~1小时,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蒸出来的米饭就会粒粒饱满。

另外,在大米中适量加些小米或燕麦等杂粮,做成“二米饭”。杂粮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延长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时间,进而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餐后血糖的正常值

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孕妇血糖正常值。

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

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

饭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值你知道是多少吗?不同人群,这个血糖值是不一样的,但是不能超出正常的范围,超出范围或者低于范围,都是血糖出现了问题,发现了就要及时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值的,不能超过。

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是 3.9~7.8mmol/L(70-140mg/d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为糖耐量异常(IGT)。

孕妇餐后2小时:餐后正常血糖值一般规定不得超过11.1mmol/L,而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不得超过8.5mmol/L。

餐后血糖升高的原因

1、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本身有关。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糖尿病病人由于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高峰延迟,餐后血糖往往明显升高,如果病人合并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则餐后高血糖会持续很长时间。

餐后血糖升高如何控制

2、餐后血糖高也与病人对餐后血糖的忽视有关。大多数病友在监测血糖时,往往只重视空腹血糖,很少监测餐后血糖。由于缺乏对餐后血糖的监控,也就很少有针对餐后高血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控制饮食运动或使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等,从而导致一旦医生要求检查餐后血糖,往往就发现自己的血糖高得惊人,且糖化血红蛋白也明显升高。

3、餐后高血糖也与病人的饮食有关。一天中的餐后血糖以早餐和午餐后血糖升高最为明显,这除了与早晨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肝脏产生大量的葡萄糖有关外,可能还与病人早餐的质、量、烹调方法有关。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yangsheng800.com/read-1597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养生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养生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
症状
糖尿病症状栏目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的症状表现,以及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中期症状,糖尿病晚期症状的鉴别方法等知识,供大家查阅,以便及时治疗,更多糖尿病症状和鉴别知识请关注时尚养生网。